青青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开心六月在线,2009中文乱码视频,在线120秒观看视频日本大片

<legend id="f8jhm"><ol id="f8jhm"></ol></legend>
<legend id="f8jhm"><u id="f8jhm"></u></legend>

  • <acronym id="f8jhm"></acronym>
      <sub id="f8jhm"><ol id="f8jhm"><abbr id="f8jhm"></abbr></ol></sub>
    1. 首頁>檢索頁>當前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qū)強化館校合作,助推“五育并舉”——

      博物館成育人“第二課堂”

      發(fā)布時間:2024-02-26 作者:特約通訊員 劉銀燕 來源:中國教育報

      “同學們,古人在還沒有發(fā)明紙的年代,用什么來記錄生活以及人類歷史文明的呢?”安徽省阜陽市清河路一小教師龐靜帶學生走進阜陽博物館,了解阜陽漢簡的發(fā)掘歷史,加深學生對簡牘的認識。

      近年來,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qū)以“博物致知”為導向,在中小學設置“微型博物角”,并以館校合作的形式盤活當?shù)乜平藤Y源,構建多元育人體系。

      “校級博物館”釋放育人能量

      石磨、紡線機、竹簍、鋤頭……走進安徽省阜陽市程集鎮(zhèn)王灣小學農(nóng)耕博物館,鮮活的農(nóng)耕記憶撲面而來,約40平方米的展廳內,陳列著100多件老農(nóng)具,旁邊是學生們制作的文字介紹。學校在籌建校級博物館時,發(fā)動學生走家串戶收集農(nóng)具,建立“農(nóng)具博物館”。

      以王灣小學為代表的阜陽市中小學,立足于“五育并舉”的教育需求,因地制宜自建校級博物館,成為課堂的有效延伸。

      走進阜陽市六里小學,會看到學校的門窗、走廊、墻壁,整個空間都在講故事:校門口的電子屏上展示著“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的事跡,教學樓走廊里,張貼著屠呦呦、袁隆平的宣傳板……

      校園還是展示中國古今科技發(fā)展史和最新科技成果的載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資料收集、討論研究,每周末的“科技群星閃耀時”主題班會,學生會分享自己“追星”的心路歷程。學校負責人梁陸紅介紹,現(xiàn)在的學生喜歡“追星”,學校就把校園打造成“科學家博物館”,把追星轉化為自我激勵,打造領航青少年成長的“北斗”。

      用好博物館,構建多元育人體系

      為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潁州區(qū)教育局教學研究室牽頭,組織了多樣化的博物主題特色教研活動,讓中小學教師加入到博物館教育中來,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精準教學。

      “阜陽市現(xiàn)存辦學最久的學校是哪一所?”“阜陽市最早從事革命活動的是哪里?”帶著這些疑問,阜陽市北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到了阜陽市博物館和阜陽市革命烈士紀念館進行探索。學生們在革命烈士館找到了革命烈士張?zhí)N華、周傳業(yè)、周傳鼎的革命事跡等。

      展區(qū)就是教案,文物就是教具。近年來,潁州區(qū)各中小學與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科技館等社會資源進行深度“館校合作”,一系列“共建·共育·共傳承”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將公共教育場所變成潁州青少年教育活動的“課件庫”,盤活了潁州區(qū)的社會資源。

      “很早以前,人們發(fā)現(xiàn)房屋、樹木會在太陽光下投射影子,于是就有了‘立竿見影’的成語。后來,古人又發(fā)現(xiàn)影子的長短、方向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變化的?!备逢栁鳚h汝陰侯墓出土的圭表是當時中國天文觀測技術領先世界的重要實物見證,在東清小學“天問”社團完成研學后,輔導教師丁玉平給孩子們留的課后作業(yè)是:制作“量天尺”并測量影長。

      “館校融合”滿足學生個性需求

      今年以來,潁州區(qū)教育局還推進“館校融合新課堂”,著手與各類館所共同開發(fā)課程菜單:六里小學的“博物有禮”,阜紡小學的“東坡守潁”,蓮池小學的“賽博時代”……和各館所聯(lián)合開發(fā)的現(xiàn)場教學課程,涵蓋了體驗型課程、探究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實踐型課程等不同類型,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

      在教育局的大力推動下,各中小學紛紛將阜陽市豐富的文物、博物館資源和內容滲透到學科教學,與各類場館開展研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社會實踐活動,構建了一體化館校合作機制。

      不僅如此,各中小學還在常規(guī)教學中邀請文物專家到學校授課、講座和參與教學,設計從博物館展廳到文物景點景區(qū)的研學課程和線路;組織中小學生到館所擔任講解員和志愿者……潁州區(qū)加強“館校融合”,在中小學生心中種下“博物致智”的種子,以深厚的文化內涵共同構筑出學校實踐教育新高地。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26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80whid.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